编者按: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总有一群身怀绝技的人,他们散布在贵阳街头巷尾,或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招揽生意,或是在某个安静角落等着顾客光临。
2023年起,每周,跟随我们一起,探寻那些藏匿在贵阳街角的老手艺人。
从“小郑”到“老郑”,56岁的郑光奎已在“旗袍世界”里沉浸了38年。
郑光奎的铺子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,从事旗袍的定制、销售。在他看里,旗袍是优雅之物,于是也取了一个优雅的店名——“风雅制衣室”。
这家仅有十多平米的手作旗袍店,承载了很多女性的花样年华、优雅岁月。
郑光奎不是贵阳本地人。小时候家境贫寒,18岁的郑光奎便从重庆来到贵阳“找活路”,跟着亲戚学做旗袍。那个时候,没有电商的冲击,定制旗袍的人比较多。
学成之后,郑师傅在贵阳市府路盘下了这间小店铺,铺子一开就是二十多年。
“店铺里总共有上百种布料。因为旗袍讲究独特性,所以每款布最多只会做3件。”郑师傅说,顾客可以在店里选择布料,也可以带布料来,全凭顾客喜好。
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用旗袍做为婚礼的必备服装之一,相较于西式婚纱,中式旗袍更具东方魅力。真丝织锦面料的选用,让旗袍本身更具古典魅力,相比寻常的真丝面料,织锦面料更具挺括性,轻薄舒适,更凸显女性曲线美。
制作一件旗袍,需要10多样工序,最耗时间的就是卡襟和制作扣子,光是这两道工序就要花费1至2天。
不管是传统旗袍还是改良旗袍,郑师傅都得心应手,凭借着30多年的制作经验,现在郑师傅给顾客制作旗袍几乎不需要量尺寸,晃眼就能估计出顾客的尺寸。
旗袍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社会变迁的记忆。郑师傅的制衣工具已经从老式的脚踩缝纫机变成用电动缝纫机,手上的顶针也因为变形更换了多次,顾客对郑师傅的称呼也从“小郑”变成了“老郑”。
在这间小小的制衣室里,郑师傅已经为顾客制作了几千件旗袍。除了贵州省内的顾客,上海、重庆、浙江等地也经常有人专程来定做。“都是朋友传朋友。”郑师傅笑着说道。
郑师傅口中的“王姐”“艳姐”等都是10多年的老顾客,看到喜欢的布料和款式,就会直接发给郑师傅做。
“一般人穿旗袍比穿其他衣服更显气质,因为旗袍能够更好地将身材曲线展示出来。旗袍最讲究合身,经常穿旗袍的人都选择量身定制。”郑师傅说,现在定做旗袍的好多都是“喜妈妈”,在子女结婚的时候穿,选择的颜色也比较喜庆。“五一”和国庆这两个节日前定做的最多。
历经岁月,旗袍惊艳了时光,也温柔了岁月,“老郑”与顾客们的故事依旧在继续。
本网记者:杨昌鼎 实习生 熊曼
一审:曹 轶 林 萌
二审:李柏杉 袁小娟
三审:李 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