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冬腊月,记者踏访第73集团军某旅,一场联合防空作战演练在某演训场激烈展开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西北方向发现‘敌机’低空临近!”该旅三营接到上级空情通报后,战车开机检测、导弹加电待命……片刻,导弹呼啸而出,精准摧毁“敌机”。
该旅领导告诉记者,此次联合防空作战演练与以往有所不同:一是空情通报直达火力单元;二是演练场地设在空军某场站,对手为正在该场站轮训的空军某航空兵部队。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,推进侦察预警、联合打击、战场支撑、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。联合防空作战下沉到作战单元、联战联训向战斗力末端延伸,是推动实战化训练走深走实的必然之举。”谈及此次演练的变化,该旅领导给记者讲起前不久的一段经历——
那场演练,尽管空军兄弟单位空情通报及时、数据信息准确,但该旅官兵因不熟悉空军指挥流程,导致通联不够顺畅、信息传递不够及时,最终贻误了战机。
“指挥要素只是一方面原因,联合作战末端标准不统一、战术不相融才是主要问题。”该旅领导告诉记者,虽然他们也曾利用驻训时机,与空军某航空兵旅联合开展对抗训练,但因训练时间短,无法满足联战联训的需求。
一个偶然的机会,该旅某导弹营营长黄奇瞻了解到空军的轮训模式,即轮流在场站担负值班任务,借助空情组织训练。黄奇瞻认为,如果每年安排部分单位直接进驻空军场站,飞机起飞就担负联合对空掩护任务,对抗就与空军战机互为对手“掰腕子”,岂不是一举两得?
这一构想提交旅党委后,一班人研究认为,可借鉴空军轮训模式,推动联战联训向战斗力末端延伸。不久,该旅多个导弹营分批次进驻空军某场站。
战场有什么需求,就配置怎样的阵地。记者跟随某营指挥员李海鸿来到阵地,只见阵地上各作战要素齐全,预警雷达占据海拔最高点,导弹装填车利用有利地形伪装……
就在此时,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。记者立即跟随李海鸿跑进指挥所,值班参谋金华江指着空情图报告:“‘敌机’正向我方掩护目标临近……”
“目标锁定”“导弹准备完毕”……指挥所现场,发射站站长方俊辉下达一连串指令后,战车迅速完成模拟抗击,成功拦截目标。
李海鸿告诉记者,进驻空军场站担负轮训任务以来,他们与多个空军友邻单位交手过招,不打招呼的对抗训练已是家常便饭。
深夜,记者再次跟随李海鸿来到导弹阵地,眼前一派紧张的演训景象。原来,当晚空军某部组织夜航训练,该旅借机对多项战法进行检验。
看着一个个穿梭忙碌的身影,记者由衷感到:只要时刻保持冲锋姿态、锤炼胜战本领,就一定能有效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任务,确保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。(解放军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记者 廖晓彬 通讯员 朱艺森)